血细胞分析仪是进行血液一般检查所用的仪器,可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。
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血细胞分析检查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法(即手工法),包括将血液稀释后用显微镜计数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,血红蛋白与试剂结合形成衍生物比色定量及手工推片、染色、显微镜目测法进行白细胞分类,这些手工法操作繁琐费时,结果准确性、精确性较差,在大批量标本检查时难以及时发出报告。
20世纪40年代后期,美国入库尔特发明了粒子计数技术,利用这一技术设计了第1台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,开创了血细胞分析仪的新纪元,使细胞的计数精密度提高了3—5倍,避免了繁重的手工计数。
20世纪60年代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遍应用到临床,可进行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测定、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白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测。
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,血细胞分析仪进展也很快,不仅检测结果的精确性、准确性不断提高,而且增加了血小板计数的测定。
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在八项分析的基础上,增加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 RDW)、血小板平均体积(MPV)、血小板压积(PCT)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(PDW)的测定,并且可将血小板、红细胞及白细胞的体积分布直方图打印出来,不仅可提供是否贫血的信息,而且可进一步对贫血的类型及原因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。
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又将激光、射频、化学染色技术和免疫技术等应用于血细胞分析仪,使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不断完善,检测项目不断增加,增加了白细胞分类、网织红细胞计数、幼稚细胞检出、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指标。在仪器的检测原理不断改进的同时,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,由半自动、“准全自动”全自动发展,把标本识别及运输系统、多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、网织红细胞分析仪、自动推片机、染色仪及计算机组合在一起,使标本识别、运输、混匀、吸样、稀释、分配、测定、清洗至结果打印等全部自动完成;同时根据血细胞比容,自动调整血量、推片速度及角度,推制成规范化血涂片进行染色,实现了血液分析和流水作业完全自动化。